有业内专家曾言及,低风速风能资源的开发潜力被严重低估,这一论断早已得到验证。近些年,依托技术进步,风速5米/秒左右的好项目不断涌现。
日前,本刊记者在“最美风电场”活动的走访中便找寻到一个这样的样本——位于浙江宁波的中广核宁海一市风电场(简称“一市风电场”)。这个年平均风速5.1米/秒左右的项目,年利用小时数超过2100小时,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通过坚持“将环保放在首位”带来多重社会效益,为多山少地的宁海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路径。
一座风场,七个月落成
从宁海县城驱车一个多小时,活动采访组顺利抵达一市风电场的升压站。远处群山烟雨朦胧,高耸的塔筒藏身于浓雾中,只有徐徐转动的叶片时隐时现。
一市风电场位于宁海县一市镇北部山地,平均海拔300米-500米。业主为中广核新能源东南分公司,吊装了24台由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运达风电”)制造的WD103-2000T抗台风型风电机组,于2014年12月实现全场并网。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项目的建设还创造了“中广核速度”。从正式开工到投产仅用七个月的时间,是浙江省内“投产最快”的风电场之一。这样的速度即使在平原风电场的开发中也算是快的,更何况是地形条件复杂的山地项目。
据一市风电场场长周杰介绍,在设计时,该公司充分利用原有县道、乡镇道路、旅游通道,并多次调整道路路径、走向设计,最大程度避免对土地的扰动,尽量不破坏植被;微观选址时,则放弃了风能资源好但道路长度长、施工难度大的机位点,从而将水土流失的风险降到最低。这为和谐的政企、企地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广核新能源东南分公司始终秉承“一次把事情做好”的理念,努力将各个环节做细致,这为投产后的良好表现奠定了基础。周杰告诉记者,“2016年,这里的风速只有5.1米/秒,发电量达到10156万千瓦时,任务完成率为109.2%。而从2017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平均风速为5.14米/秒,共发电9695万千瓦时,已经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任务。”
一市风电场的成功,更加坚定了中广核新能源东南分公司打造环境友好“生态”风电场的信心。“善用自然的能量”是中广核的品牌口号,中广核新能源东南分公司总经理喻旭明说到:“我们始终将维护绿色生态、做好环境保护放在发展的首位,重视水土保持让我们的发展之路走得更加坚定。”
记者获悉,这家企业从2009年迈入浙江、福建两省,主要负责非核清洁能源的市场开发、工程建设、生产运维和电力营销。经过8年发展,规模已经从“零”扩大到装机40万千瓦、核准/备案容量超130万千瓦,员工由最初的3人增加到200人左右。
“东南地区的陆上风能资源条件虽然不好,但我们项目的整体效益还是不错的。而且可再生能源是绿色能源,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我们充满信心。”喻旭明强调。
一款机型,四十年积淀
开发低风速风电,机组是决定收益的关键之一。
采访中,提及运达风电的机组,喻旭明赞不绝口:“运达风电是我们分公司风电机组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他们机组的发电效率和可靠性确实不错,设备可利用率在我们区域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
记者走访时注意到,场区年平均风速只有5.1米/秒左右,年利用小时数却超过了2100小时,每年都能超额完成发电任务。
周杰认为,运达风电的机组功不可没,投运后一直保持很高的可靠性,平均可利用率超过99.7%。
事实上,这是由该机型的“基因”所决定。据一市风电场的运达风电项目经理朱诗梁透露,2.0MW机型是基于2.5MW机械平台基础,通过降容和优化设计而开发的,所有承载部件都是按照2.5MW机组的要求进行配置,机械结构强度完全可以适应更复杂的风况,大幅提高了发电效率和可靠性。
这款产品自投向市场以来,一直表现不俗。截至2017年6月,2.0MW机型累计装机超过2000台,平均可利用率在99%以上。
针对一市风电场的特殊自然条件,技术人员对WD103-2000T机组进行了大量特殊设计。比如,考虑到宁海处于台风区,机组设置了相应的运行模式,可以通过改变控制策略来应对台风。
这些举措在实践中收到很好效果。2015年7月11日超强台风“灿鸿”过境时,24台机组不仅经受住了考验,还在7月10日、11日发电169.5万千瓦时。
“运达风电在抗台风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主持了《台风型风力发电机组》国家标准的制定,并率先提出台风模型的创建、抗台风应急预案。”朱诗梁指出。
事实上,抗台风技术只是该公司浸淫风电40多年结出的成果之一。
众所周知,运达风电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风电技术研究的机构。“从最初千瓦级到后来的兆瓦级,我们在国内创造了多项第一。因此,我们对风电的理解是国内多数企业难以企及的。”运达风电高级工程师、技术中心副主任史晓鸣表示。
作为对其技术实力的认可,2010年,风力发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运达风电,并于2015年通过科技部验收,是浙江省首家依托企业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为配合相关研究,实验室建设了半物理仿真试验平台、6MW全功率试验平台、变桨系统试验平台等。
史晓鸣表示,依托这些设施,不仅可以为企业、高校等机构的研究提供支撑,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所获得的测试数据建立一些国家标准。“比如,我们正在牵头制定传统链测试的国家标准。”
一个项目,两个好伙伴
好的风电场,既是设计出来的,也是运维出来的。而提高运维效率,离不开业主和整机商的紧密协作。
一市风电场现在仍处于质保期内。对于运达风电的服务能力,业主方十分认可,“各方面表现都不错”。
据了解,运达风电对每个项目实行项目经理制,由其提供一对一服务,简化中间环节,能够第一时间为业主提供周到服务。
同时,这家企业还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探索智慧运维。
史晓鸣向记者介绍,运达风电已经建立监控中心,并部署了一套数字化平台,可以为业主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解决方案。目前,该平台接入了100多座风电场的超过4000台机组。
“运维和技术人员会在这里24小时值班,监控风电场的运行。”他说,“特别是晚上,工程师会下载数据进行分析。第二天,现场人员就可以带着解决方案和备件、工具去维修了。”
在一市风电场,除了常规的运维模式,中广核新能源东南分公司与运达风电不断创新合作模式。
比如,双方今年就尝试了在运维服务中采用反包模式。运达风电的人员由原来做日常维护改为进行技术指导,具体操作则由一市风电场的检修人员来完成,使业主的员工在质保期内就积累深度参与机组检修的实战经验,为后续出质保实现自主运维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中广核新能源东南分公司在今年9月组织的运维技能竞赛,将机组实操赛场设置在运达风电的临平生产基地。“那是真刀真枪,因为是在机舱里设置实际故障。”中广核新能源东南分公司生产运维部经理李楠说道,“今年是我们分公司第二次举办此类竞赛,比起第一届在风电场现场模拟故障,效果好多了!”
一片绿色,千万元投入
中广核新能源东南分公司在一市风电场设计阶段就设立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的质量总目标,着力将其打造为“花园风场”。为此,该公司在前期规划方案中就单独设计了水保专篇,对各个阶段中水保工作做出周密部署。
施工过程中,与其他一些项目不同,一市风电场采取的是“边开发边治理”方式,业主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
例如,开挖场址内的岩区时,选择的是定向爆破;被砍的树会用来在边坡做护栏;开挖的土则被收集起来,等施工结束后再回填,并在上面撒草籽,种乌桕树、银杏树以及波斯菊等,确保一年四季都是绿色。
“我们的水保覆绿工作是滚动进行,不断完善,如果做完后发现效果不好,会继续加大投入。”李楠补充道。
这自然少不了真金白银的投入。记者获得的信息是,仅道路硬化和水保覆绿的投入就达到1000万元,覆绿工作则由一家经验丰富的园林设计单位负责。
在驱车途中记者看到,道路的边坡以及机位点的四周长满了花草,早与山上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在喻旭明看来,这也证明了风电开发不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破坏。“根据前期的经验,开挖的地方经过复绿,实际上恢复得很快,一年内有成效,三年内基本恢复。关键在于前期的规划和后期的投入。”
他还在受访时“剧透”,浙江省水利厅已经将该项目推荐到水利部,申报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据悉,项目通过了评审,正在公示中。
目前,一市风电场创造的社会效益正在显现。
由于地处山区,出行一直是摆在风电场所在地区很多村民面前的一大难题,当地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苦于没有运输通道。风电场建好后,迅速改变了这个局面,茶叶、梅子等经济作物被源源不断运往外界,给村民带来大量收入。
而随着植被的恢复,一市风电场还成了景点,与山下的国家4A级景区——前童古镇构建起一个旅游生态圈,“访古镇,看风车”已是宁海的一张旅游新名片。农家乐等服务业也在旅游的红火中迅速发展。
周杰告诉记者,每年都有很多人选择风电场作为自驾游的目的地,一些年轻人则到场区拍婚纱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向他们普及风电的知识。”
按照喻旭明的理解,这些都是风电项目开发建设的应有之义。“风电场是企业理念的集中展示平台。对于中广核新能源而言,我们认为既要‘善用自然的能量’,也要对其怀有敬畏之心。做好水土保持和覆绿,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每个风电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